观点丨黄荣怀等: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加速场景驱动的“AI+教育”实践 - 教育资讯 - 青岛正日软件有限公司
教育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观点丨黄荣怀等: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加速场景驱动的“AI+教育”实践

2025-04-10 | 411|

在智能时代,教育系统性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过程,既是对工业化教育范式的结构性突破,更是对教育本质的重新审视。数字化赋能教育综合改革为加速教育系统性变革创造条件,成为触发智能时代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如何变革教育场景?如何构建人机协同的教学样态?如何优化人机协同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效?一起跟着艺术考试系统的小编来看看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团队的观点——



01
人机协同教学的样态建构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教育系统正处于从被动接受外部变化转向主动适应并推动内部变革的关键阶段。如何利用数字技术破解教育难题,实现教育公平,正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当前,教育数字化的持续推进为教育教学形态的转变带来了创新机遇。具体而言,在机器智能不断改变现有教学要素、流程和场景业务的趋势下,利用数字化手段变革教学模式、增强学习方式、优化决策手段,逐渐形成人机协同教学的样态。


一是形成多元跨域的人机“协同教学”。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环境,使得教学实践开始进入由人机共存、多维交互的多元智能协同场域,教学活动的实践边界得以扩展,同时促进教学结构从“师—生”二元结构向“师—生—机”三元结构发展。这一教学结构形态需要教师与机器之间建立双向反馈的协同回路,以实现教学策略的迭代进化,促进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形成双向赋能的人机“协同学习”。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教育应用也将为学习者提供更拟人化、智能化、多模态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得技术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教学角色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这一过程也将改变个体学习的发生机制,使得学习发生在多轮人机交互的协同过程中,实现人机智能的互补增强。


三是形成安全可信的人机“协同决策”。信息过载时代,智能技术将通过合理的人机认知分工来实现决策优化,为深化智能时代教学评价方式和机制改革提供新手段。通过构建跨场景的数字化平台和工具,促使教学决策走向循证决策和人机协同的高层次水平,实现更加科学化和智慧化的教育教学决策。


02
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场景及其动态演化


(一)改革需求与技术应用相匹配的教育变革场景


随着智能技术持续融入教育生态,教育场景日益复杂,变革场景的意义也日趋重大。一方面,教育场景的变化是教育发展的缩影,其演变深刻反映了教育变革的历程,其综合性与复杂性日益凸显。智能社会,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渗透教育系统,教育场景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等新特征。另一方面,场景驱动的技术应用有助于促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大量智能技术面临场景创新认识不到位、重大场景系统设计不足、应用场景缺失、技术—场景适配难等困境。在教育领域,技术产品存在“方案空盒子”现象,即技术提供方或开发者对产品的应用场景、兼容环境、衔接时序不明确。因此,需要研究主体、技术主体和实践主体协同联动以加速场景驱动的教育实践。


从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来看,普遍存在科技革命加速但教育改革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教育—社会—科技” 内生驱动与“科技—社会—教育”外部推动的耦合机制尚不协调。增强教育改革内生动力的关键在于精准洞察和挖掘教育需求。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进程中,识别教育变革场景是准确把握教育改革需求的基础,其意义在于通过识别教育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基于技术特质与教育需求的匹配关系,针对性地设计技术应用路径以优化教育实践。具体包含以下关切:


一是超越固定的时间与地点,既包括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也包括信息空间,强调时间、问题、主体、社群、活动等要素的汇聚与相互作用。


二是关注智能体融入教育后的新型主体形式,既要关注学生、教师、家长等人类主体,也需关注人、机、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型主体。


三是关注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与关联,不仅要从教、学、管、考、评、研究、服务、实践、家校互动等维度解构一系列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还要关注多元业务流之间的复杂交叠关系与隐性过程。


四是关注数据赋予的跨场景连续性,要求从信息流动的角度理解场景,即连接三元空间的多维度信息流。例如,通过智联学习环境探索实现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各关键环节、过程、时空节点的连接与数据流通,保障跨场景的衔接。


五是关注场景分析的前瞻性,为应对智能技术的持续演进,场景分析不仅应包含对当前具体情境的设定,还需具备假设性和预见性。


(二)教育变革场景的动态演化机理


教育变革场景的动态演化并非无序进行,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内在逻辑。一方面,要突破现行教育系统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惯性,其原因在于当前的教育大多仍发生在预设的场景中,教师与学生被功能固化,亟须超越这种工业时代教育的异化延续。另一方面,教育变革场景持续演化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满足当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更是为未来教育发展塑造一种可持续、自增强的发展模式。通过教育变革场景的识别与改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实践反馈,从而建立一个正向反馈的发展链条。


随着智能技术持续融入教育系统,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形成了智能时代的“新四观”,这些变化共同推动了教育场景的动态演化,促进教育生态的适应性进化。


一是众创共享的新知识观。智能时代的新知识观强调群智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这为学习者跨学科、跨场域、跨介质、跨社群的知识整合提供了基础。


二是智联建构的新学习观。智能技术为学习情境创生提供了无限可能,这有助于学习者利用元认知、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高阶能力成为自我教育场景的设计者与建构者,实现理论学习到现实生活复杂问题解决的贯通,形成从知识通达素养的完整升维链条。


三是融通开放的新课程观。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将推动课程边界由封闭走向开放。其中,跨场景学习的无缝流转与数据有序流动是关键,为学习者提供连通性和情境性的课程学习体验,使学习从物理教室转向虚实融合的“个人化意义场”,实现虚拟现实与真实情境、学校—家庭—社会、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等学习流的优化。


四是人机协同的新教学观。生生、师生间多维度的交流以及人机互动能提升学习效果。在人机价值对齐的教学实践中,智能体中介还可以成为学习者的元认知导师,如通过提示知识连接点与迁移策略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文章内容节选自电化教育研究,原标题《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系统性变革:数字化赋能教育综合改革》作者丨黄荣怀、刘嘉豪、潘静文、刘梦彧、张国良(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本文转载自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侵权,请权利方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